世界权威建筑杂志《建筑实录》独家报道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2021.07.26

 

 

由朱锫建筑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荣登世界权威建筑设计杂志《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2021年7月期刊并当选封面。《建筑实录》创立于1891年,是提供建筑与设计业的新闻和信息的第一大来源。130年来,这个屡获殊荣的出版物通过报道美国及世界各地最值得关注和具有创新的项目,培养了大量来自建筑、工程和设计专业人士的读者群,也是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指定建筑读物。此次,《建筑实录》邀请著名建筑设计策展人陈伯康对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进行了实地探访与报道。

 

 

 

 

 

 

 

 

 

 

珍馆

朱锫建筑新近完成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是向中国陶瓷艺术与传统致敬的力作

 

作者:陈伯康(Aric Chen)

现居上海的独立策展人、作家。为荷兰国家建筑、设计和数字文化遗产机构HNI新研究所所长及艺术总监,是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教授和策展实验室主任。他也曾任迈阿密设计策展总监,香港M+博物馆设计与建筑首席策展人。作为独立策展人,他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双年展和其他展馆合作,赢得了国际声誉。

 

位于中国内陆省份江西,景德镇,曾经的瓷都,它的元、明、清古城沿昌江东侧自南向北延展,这里曾经富含瓷器长期以来的关键原料——高岭土。一千多年来,景德镇一直是盛产这种精美半透明的中国陶瓷的中心。

 

建筑师朱锫设计的御窑博物馆于去年竣工,近期完成装置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复原器,并对公众全面开放。御窑博物馆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明代(1368-1644年)旧窑址这一历史遗产。这里在中国艺术的高峰期曾生产最精美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或为皇室所用,或用于出口。“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这位北京建筑师说。

 

这座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最受关注的新建筑之一,它本身就很重要。博物馆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遗址公园内,毗邻从清朝(1644-1911年)到民国时期(1912-1949年)以及毛时代(1949-1976年)及之后经过精心修复的小巷和建筑。它的构成引人注目,由八个细长的砖拱结构组成,各有不同的长度、曲率,最高的达26英尺,并微倾错落。

 

低矮的建筑群半沉入地下,似乎漂浮在横跨其入口的倒影池之上。建筑群弧线优美,由抛物线形状的通道、中空庭院和精美的景观连接起来,拥有多个展厅、室内和室外礼堂,还有半封闭的咖啡馆捕捉着倒影池吹来的微风,另有其他设施可以让人们在安静耸起的空间中上下穿过进出。拱体两端有的配玻璃,有的完全敞开,加上圆柱形天窗、透光的横缝与竖缝,使得建筑物沐浴在日光中,正如朱锫所言:“这是一座开放的建筑,对城市、人、自然和其他元素都敞开交互。”

 

拱体本身让人想起景德镇砖窑的洞穴式原型。尽管因为抗震规定,建筑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拱体支撑,但它们都用新砖和带有窑汗的老窑砖砌筑包覆。其中的老窑砖曾用于窑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热性能变化,要求每隔几年重新替换一次,这种循环已经重复了几个世纪。朱锫谈到,景德镇与其他中国的那些随着王朝财富而兴衰的城市有所不同,可谓更加具备历史的连续性。所以对他而言,这个项目“必须扎根于此”。

 

为了在建筑中纳入建造时发掘的两个考古遗址之一的古窑址,朱锫巧妙地将一个拱体一分为二,一半空出一个露天的空间来展现遗址,同时将两端改造为一个观景台和小型的户外剧场。(其他遗址位于建筑群边缘,所需的设计调整较小。)

 

但更根本的是建筑师如何有机融合场域又将其扩展到场域之外。博物馆的拱体结构,除了让人想起景德镇的传统窑炉外,还在设计中实现了风洞的功能。建筑大致沿着南北朝向,在城市炎热的夏天捕捉主要的风向,同时还提供遮阳,而五个下沉式庭院则旨在创造散热的烟囱效应。

 

同时,在他的调研中,朱锫注意到,如今景德镇仍在使用的窑炉散布在整个城市,而且成为了工人们生活中满足社交和其他方面的场所。这促使他将博物馆设计的尽可能地多孔,使室内和室外的空间相互协调,创造出散布在博物馆之内而不是独立于整体的聚集的区域。“对我来说,这个项目的根源不仅在于它的物理材料或建筑隐喻”,朱锫说,“我期待更深入地将项目融入当地的气候和文化。”

 

的确,这座博物馆标志着朱锫的一个转折点。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朱锫也是中国在后毛泽东时代最早的个体实践者之一,因为这种身份只有在 1990年代才有可能实现。他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上以微芯片为灵感的数据控制中心首次获得广泛关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锫的作品——从他在深圳设计的OCT设计博物馆,到他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设计中工业改造的多面干预——似乎与中国建筑热潮所释放出的强烈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但在2010年代早期,朱锫进入了一个建筑的自我反思的时期(我见证了这一点),他接受的项目更少,更加注重教学,并开始重新思考他的建筑哲学。

 

景德镇博物馆的设计委任始于2016年,这一建筑在他的作品中代表了一个新阶段。他在之前的项目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建于云南省大理,具有起伏的木制屋顶)和安徽省寿县文化艺术中心的抽象庭院。

 

“以前,我们认为创新只意味着‘国际前沿’”,朱锫说,“但我试图重新发现更深层次的地域根源,比如气候和文化,它们汲取了很多我们已经遗忘的中国哲学中的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锫并不在禹禹独行。在中国各地,建筑师们正在建造旨在恢复这种失去智慧的项目。这标志着一个新的篇章,不仅是朱锫的新章,也可能是整个中国建筑的新章。

世界权威建筑杂志《建筑实录》独家报道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2021.07.26

 

 

由朱锫建筑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荣登世界权威建筑设计杂志《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2021年7月期刊并当选封面。《建筑实录》创立于1891年,是提供建筑与设计业的新闻和信息的第一大来源。130年来,这个屡获殊荣的出版物通过报道美国及世界各地最值得关注和具有创新的项目,培养了大量来自建筑、工程和设计专业人士的读者群,也是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指定建筑读物。此次,《建筑实录》邀请著名建筑设计策展人陈伯康对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进行了实地探访与报道。

 

 

 

 

 

 

 

 

 

 

珍馆

朱锫建筑新近完成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是向中国陶瓷艺术与传统致敬的力作

 

作者:陈伯康(Aric Chen)

现居上海的独立策展人、作家。为荷兰国家建筑、设计和数字文化遗产机构HNI新研究所所长及艺术总监,是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教授和策展实验室主任。他也曾任迈阿密设计策展总监,香港M+博物馆设计与建筑首席策展人。作为独立策展人,他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双年展和其他展馆合作,赢得了国际声誉。

 

位于中国内陆省份江西,景德镇,曾经的瓷都,它的元、明、清古城沿昌江东侧自南向北延展,这里曾经富含瓷器长期以来的关键原料——高岭土。一千多年来,景德镇一直是盛产这种精美半透明的中国陶瓷的中心。

 

建筑师朱锫设计的御窑博物馆于去年竣工,近期完成装置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复原器,并对公众全面开放。御窑博物馆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明代(1368-1644年)旧窑址这一历史遗产。这里在中国艺术的高峰期曾生产最精美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或为皇室所用,或用于出口。“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这位北京建筑师说。

 

这座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最受关注的新建筑之一,它本身就很重要。博物馆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遗址公园内,毗邻从清朝(1644-1911年)到民国时期(1912-1949年)以及毛时代(1949-1976年)及之后经过精心修复的小巷和建筑。它的构成引人注目,由八个细长的砖拱结构组成,各有不同的长度、曲率,最高的达26英尺,并微倾错落。

 

低矮的建筑群半沉入地下,似乎漂浮在横跨其入口的倒影池之上。建筑群弧线优美,由抛物线形状的通道、中空庭院和精美的景观连接起来,拥有多个展厅、室内和室外礼堂,还有半封闭的咖啡馆捕捉着倒影池吹来的微风,另有其他设施可以让人们在安静耸起的空间中上下穿过进出。拱体两端有的配玻璃,有的完全敞开,加上圆柱形天窗、透光的横缝与竖缝,使得建筑物沐浴在日光中,正如朱锫所言:“这是一座开放的建筑,对城市、人、自然和其他元素都敞开交互。”

 

拱体本身让人想起景德镇砖窑的洞穴式原型。尽管因为抗震规定,建筑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拱体支撑,但它们都用新砖和带有窑汗的老窑砖砌筑包覆。其中的老窑砖曾用于窑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热性能变化,要求每隔几年重新替换一次,这种循环已经重复了几个世纪。朱锫谈到,景德镇与其他中国的那些随着王朝财富而兴衰的城市有所不同,可谓更加具备历史的连续性。所以对他而言,这个项目“必须扎根于此”。

 

为了在建筑中纳入建造时发掘的两个考古遗址之一的古窑址,朱锫巧妙地将一个拱体一分为二,一半空出一个露天的空间来展现遗址,同时将两端改造为一个观景台和小型的户外剧场。(其他遗址位于建筑群边缘,所需的设计调整较小。)

 

但更根本的是建筑师如何有机融合场域又将其扩展到场域之外。博物馆的拱体结构,除了让人想起景德镇的传统窑炉外,还在设计中实现了风洞的功能。建筑大致沿着南北朝向,在城市炎热的夏天捕捉主要的风向,同时还提供遮阳,而五个下沉式庭院则旨在创造散热的烟囱效应。

 

同时,在他的调研中,朱锫注意到,如今景德镇仍在使用的窑炉散布在整个城市,而且成为了工人们生活中满足社交和其他方面的场所。这促使他将博物馆设计的尽可能地多孔,使室内和室外的空间相互协调,创造出散布在博物馆之内而不是独立于整体的聚集的区域。“对我来说,这个项目的根源不仅在于它的物理材料或建筑隐喻”,朱锫说,“我期待更深入地将项目融入当地的气候和文化。”

 

的确,这座博物馆标志着朱锫的一个转折点。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朱锫也是中国在后毛泽东时代最早的个体实践者之一,因为这种身份只有在 1990年代才有可能实现。他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上以微芯片为灵感的数据控制中心首次获得广泛关注。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锫的作品——从他在深圳设计的OCT设计博物馆,到他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设计中工业改造的多面干预——似乎与中国建筑热潮所释放出的强烈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但在2010年代早期,朱锫进入了一个建筑的自我反思的时期(我见证了这一点),他接受的项目更少,更加注重教学,并开始重新思考他的建筑哲学。

 

景德镇博物馆的设计委任始于2016年,这一建筑在他的作品中代表了一个新阶段。他在之前的项目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建于云南省大理,具有起伏的木制屋顶)和安徽省寿县文化艺术中心的抽象庭院。

 

“以前,我们认为创新只意味着‘国际前沿’”,朱锫说,“但我试图重新发现更深层次的地域根源,比如气候和文化,它们汲取了很多我们已经遗忘的中国哲学中的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锫并不在禹禹独行。在中国各地,建筑师们正在建造旨在恢复这种失去智慧的项目。这标志着一个新的篇章,不仅是朱锫的新章,也可能是整个中国建筑的新章。

北京   酒仙桥北路9号
恒通国际创新园   C7

TEL: 86-10-86227468
Mail:office@studiozp.com

© 2023 BY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京ICP备07008904号